首页
关于网站
Search
1
v2ray一键安装脚本
3,628 阅读
2
接码平台集合
3,442 阅读
3
自建 SS 节点教程
2,692 阅读
4
pbootcms中指定内容,循环调用
2,612 阅读
5
生成美国身份
2,044 阅读
网站SEO
外贸建站
Google Ads
PHP编程
前端技术
ThinkCore
人生随感
网络资源
Python编程
基础
中级
实战案例
外贸平台
亚马逊
Facebook
Linkedin
软件开发
登录
Search
标签搜索
排名
动漫
今日
排行
的
价格
了解
查询
动画
品牌
排行榜
十大
大学
中国
漫画
日本动漫
热血动漫
3个
软件
前
Jacky Chen
累计撰写
1,282
篇文章
累计收到
17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网站SEO
外贸建站
Google Ads
PHP编程
前端技术
ThinkCore
人生随感
网络资源
Python编程
基础
中级
实战案例
外贸平台
亚马逊
Facebook
Linkedin
软件开发
页面
关于网站
搜索到
9
篇与
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
的结果
2021-06-06
番外篇:兵家的男子汉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九、番外篇:兵家的男子汉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话说从古至今,打架一直是门学问: 当然,以上招数只适合单挑,如果是打群架,就不太适用了: 很没气质,很没艺术性对不对? 那么问题来了,群殴时如何兼具气质和艺术性呢?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个专治不服的流派: 兵家 温馨提示:兵家思想不属于传统哲学范畴,只是混子哥在学习诸子百家时发现兵家很好玩,所以想跟大家唠唠。 别赞,哥就是这么任性! 说到兵家,有两个人必须拥有姓名: 孙武&孙膑 我们先来看看: 兵圣孙武 孙武,春秋时期的干仗小能手,为表示尊敬,大家都叫他孙子。 「子」在当时是老师的意思,也就是孙老师。 孙老师最为人熟知的,是这部《孙子兵法》。 这部书有多牛,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孙子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等等! 混子哥要爆个大料: 你们无比崇拜的孙老师, 读书人是要讲证据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推理故事。 我们得先清楚:史书上记载的孙武是啥样的? 一、孙武的故事 孙武之所以厉害,可能是因为人家家族基因好。 怎么说? 孙武的爷爷田书,因为干仗业绩好,被老板齐王赐姓孙,所以到孙武这儿就姓孙。 孙武年轻的时候,齐国发生内乱,他不想瞎掺和,于是逃到了吴国。 在吴国,孙老师偶遇了一个男人:伍子胥。 这里混子哥必须劈个叉,稍微唠两句伍子胥。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官 N 代。后来他爹得罪了楚王,楚王把他全家都砍了,还好伍子胥年轻腿脚好,跑了! 这一跑就跑到了隔壁吴国。 当时吴国的大老板是阖闾,他眼见隔壁的高才生伍子胥跳槽过来,赶紧安排房子落户,高职高薪那都不用说。 伍子胥发达后,没忘记小伙伴,他把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还附上了孙老师的大作: 吴王阖闾看完《孙子兵法》后,不相信世间竟有如此厉害之人,一番试探后,把军队交给孙武调教。 经过孙老师一番调教,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嗷嗷上升。 干谁呢?楚国吧! 他和伍子胥七次攻打楚国,甚至还把楚国的国都给端了。 据说吴国攻打楚国,一方面是为了吞并楚国,另一方面是伍子胥为了复仇,怂恿吴王阖闾干的。 抄了楚国国都后,伍子胥终于迎来高光时刻:复仇。 但是,当时杀他全家的楚王已经死了,这仇还怎么报? 没错,伍子胥把楚王尸体给挖了出来,拿小皮鞭一顿抽。这就是伍子胥鞭尸的故事。 看明白了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道理: 后来吴国老板阖闾归西,孙武和伍子胥继续帮他儿子夫差干活儿。 结果夫差人品是真差,过河拆桥把伍子胥给砍了! 小伙伴已被砍,自己离被砍还远吗?孙老师赶紧辞职跑路…… 从此以后,江湖上再也没有孙老师的传说。 总之,孙老师这一生很厉害:写了一本畅销千年的书,然后帮小伙伴报了个仇。 这就是大家听到的孙武的故事! 这下线索清楚了吧,下面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了哪里。 二、为什么说孙武不存在? 推测 1:历史记载很少 相信有人要说了,孙武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里白纸黑字都记载了! 「阖庐」就是「阖闾」,司马迁就是这么写的,不是混子哥抄错了。 但迁大爷也说过,他是听到什么就写什么…… 可见孙武的故事很早就有了,但是不是出自真实历史,可就说不准了。 另外,关于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左传》记载得最详细。 但把《左传》翻烂了,都找不到孙武这个人。上面只说暴揍其他国家的事儿,都是伍子胥干的。 大家好好想想,一个在春秋时期打遍中华无敌手的人物,居然查不到资料! 这就跟聊《西游记》不提八戒,聊《水浒传》不提金莲一样一样的。 看着我的脸认真回答,你觉得符合常理吗? 推测 2:爷孙年龄不对 前面说过,孙武他爷爷田书干仗业绩好,老板一高兴,赐姓孙。后来他爷爷又打了一仗,两仗的时间是这样的: 两场仗之间隔了 39 年。我们假设田书老当益壮,到了该退休的年纪还在征战沙场,那么公元前 484 年的时候他大概60 岁。 我们再来看看孙武的一生,大概是这样的: 关于孙老师年龄的线索,只能找到这条。 我们大胆推测一下,假如孙老师年轻有为,公元前 506 年时 20 岁,那么公元前 484 年时孙武是42 岁。 蒙了?没关系! 结果就是: 爷爷田书 60 岁时,孙子孙武 42 岁! 看到没?这可能是史上最早的 所以从上面两点可以推测,历史上孙武这个人很可能不存在,他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既然孙武这个人不存在,那《孙子兵法》打哪儿冒出来的? 三、《孙子兵法》打哪儿来? 有人发现,《孙子兵法》里有些词很超前,比如「百姓」这个词, 《孙子兵法》中「百姓」一词共出现四次,都是「老百姓」的意思。 再比如,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国家之间干仗的规模也不同。 但《孙子兵法》里描述的干仗场面,跟战国时期的很像,动不动就是上万人大群殴。 所以,可能的真相只有一个: 那《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呢? 目前主流的说法是: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开设的一所大学,里面大咖云集,诸子百家都在这里扯过淡。 而且这里还是学术造假基地,很多文人骚客为了写出畅销书,就会借用一些名人的名头。 估计战国时期有人写了本兵书,但不知道叫啥,这么抬头一看,有个叫孙膑的打架挺厉害! 如果让他爷爷横空出世,那不是显得更厉害?!毕竟能打仗这事儿,用基因解释很合理。 这就是《孙子兵法》可能的来源!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这就是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孙武的一些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也得到了主流学术圈的认可,但是不是千真万确,这事儿谁都说不好。 毕竟是隔着几千年的历史,万一多年后的研究成果又不一样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小品: 有一天,大忽悠想把轮椅卖出去,这时候打南边来了个正常人范厨师。 大忽悠寻思把轮椅卖给他,于是展开了忽悠: 一顿忽悠结束,范厨师好好的人被忽悠瘸了,一激动买下了轮椅,还不忘感激人家。 俗话说,双脚离了地,聪明的智商才能占领高地。 范厨师回家想明白自己这是被忽悠了,大意了啊! 于是范厨师潜心苦学,终于在再遇到大忽悠的时候,成功完成反杀。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混子哥要带你重温春晚…… 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其实我在给大家讲—— 孙膑的成长历程。 大忽悠是庞涓,嫉妒心强,爱忽悠人。 范厨师是孙膑,被庞涓忽悠瘸了,最后完成反杀。 接下来混子哥就带你扒一扒这位传奇人物: 孙膑的一生,就是从被忽悠到成为忽悠大师! (一)天真男被忽悠 话说战国初期,一个叫鬼谷子的半仙开了个培训班,里面有两个学生:孙膑和庞涓。 后来庞涓同学学业有成,毕了业,跑到当时最厉害的魏国任职大将军。 但他身边还缺个副将,找谁呢? 庞涓想到了老同学孙膑,于是他展开了忽悠: 孙膑是妥妥的学霸,但很傻很天真,上班没几天,就在老板魏王面前出尽风头。 庞涓慌了,让你来当我助理,你这是想干经理啊! 于是庞涓想办法陷害孙膑,给他上了膑刑。 「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有的说是砍膝盖,有的说是砍双脚。反正你大概知道孙膑残了就行。 被忽悠瘸了这事儿,孙膑想了想不能忍。 「我这么天真无邪,你居然骗我!」 于是天真男瞬间变腹黑,想办法要复仇。 后来孙膑趁机逃到了齐国,然后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门儿清: 田忌赛马的故事不用多说,总之通过这事儿,孙膑成功引起齐王注意,还当上了齐国军师。 接下来,就是咱们喜闻乐见的复仇反转剧情了。 (二)腹黑孙膑忽悠记 孙膑是被庞涓忽悠瘸的,所以孙膑的复仇计划也是忽悠庞涓,拢共忽悠了两次。 第一次忽悠:桂陵之战 战国初期,魏国因为变法改革,成为战国一哥,其他几个小国只能抱团取暖。 一天老赵惹了魏国的小弟卫国,魏国顿时怒了。 于是庞涓带兵,直奔赵国火并! 眼见魏国杀了过来,赵国秒变缩头乌龟,赶紧向几个兄弟求救。 大家一琢磨,救还是要救的,但跟魏国正面刚有难度,不如从后面下手…… 接下来,就上演了历史上最巧妙的一个战术:围魏救赵。 蒙了吧?别慌,其实整个故事就分三步走: 赵国的围,就解了。 在整个围魏救赵的故事中,孙膑的角色是军师。 但在第三步,庞涓带魏军回家救火的路上,故事真正精彩的部分来了。 对齐国来说是救赵,但对孙膑来说,是要报仇的,于是孙膑的忽悠大法就开始了。 怎么忽悠呢? 眼见庞涓要杀回来,孙膑就派一个小分队前去骚扰,一边骚扰,还一边假装打不过,勾引庞涓死命追。 庞涓本想快马加鞭回老家,但眼见对手如此垃圾,自信心开始玩命膨胀,膨胀到脑子短路、浑身燥热难当,于是把辎重全扔了,轻装上阵。 结果刚跑到一个叫桂陵的地方,庞涓发现自己被忽悠了。他中了孙膑的埋伏,被按在地上打。 这就是桂陵之战。 据说庞涓逃跑了,也有人说他被孙膑抓了又放了。总之庞涓捡了条命,但这事儿还没完。 第二次忽悠:马陵之战 围魏救赵之后,魏国死性不改又挑事儿: 魏国邀请各国来家里开派对,但遭到了小韩的拒绝。 魏国丢了面子,直接抄家伙找韩国干架! 小韩眼见打不过,赶紧找齐国帮忙。 孙膑来帮忙,只帮忙助威呐喊,不帮忙出拳,直到小韩被干翻。 然后呢? 然后孙膑腿不疼了,腰不酸了,直接杀到魏国门口!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两人掐上了! 结果孙膑果然不禁打,没来两下就被揍得屁滚尿流、脚底抹油…… 庞涓一路紧追不放,但他越追越发现有问题:孙膑部队生火做饭的灶越来越少! 剧情发展到这里,一般人都应该反应过来了,这是孙膑在忽悠庞涓啊! 但庞涓不一样,如果说孙膑是主角,那庞涓无疑是最敬业的配角,因为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于是庞涓丢下大部队,又一次轻装上阵…… 庞涓追到了一个叫马陵的地方,这个地方怎么形容呢? 路窄坑多,绿树成荫! 明显是个阴人的好地方! 但是庞涓脑子已经短路,在这种阴森的地方更连不上线,没头没脑地冲了进去。 到晚上,有士兵发现一棵树上有蹊跷: 由于天黑看不清楚,于是庞涓拿着火把凑过去看。刚点上火,就箭如雨下。 魏军全军覆没,庞涓两次栽在同一个坑里,老脸再也挂不住了,只好自己抹了脖子。 所以以后有人问你庞涓是怎么死的,你就告诉他: 自古成王败寇,庞涓死了,孙膑扬名天下。 抛开这些不讲,我们不难发现,在坑死庞涓的路上,孙膑始终在玩忽悠! 「兵者,诡道也!」 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诡道」是啥意思呢? 就是说打架的时候,要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出其不意,终极奥义就是: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孙膑在用自己的人生为大家讲解《孙子兵法》。 关于孙膑后来的故事,就没有多少流传下来,但是他留下了一本书: 《孙膑兵法》 好了,关于兵家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2021年06月06日
40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1-06-06
总结篇:中国哲学史的演变就像企业文化的迭代
八、总结篇:中国哲学史的演变就像企业文化的迭代 咱们哲学史讲到这里,差不多就讲完了,最后咱们来总结下。 纵观中国哲学史,可以大概分四段: 这是夏商周时期,流行天命观和以德保民,上听老天,下顺民心。 然后「啪唧」碎了一地,这是春秋战国,各种思想冒头,史称百家争鸣。 大秦迎来短暂的大一统,法家思想成为主角。 从大汉到大清,道家和儒家轮番上阵,还有佛教,这里就不提了。 以上就是中国哲学史的简单大脉络,你读到这里,出门装个文化人没啥问题。 接下来上进阶版,保证你酒桌上跟人吹牛,能吹出层次,吹出文化,吹出高级感。 如果你把中国想象成一家公司,这事儿就好理解了,朝代更替,就像换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就是各朝代的统治者,比如左边这位周天子。 哲学呢,就像企业文化! 一、产品思维:天命观 公司初创阶段,就是夏商周时期,老板们遇到同一个问题: 怎么让老百姓服自己的统治? 这就是产品思维了。很简单,用户信啥,就包装成啥。 当时的老百姓普遍没文化,特别相信老天爷。 于是夏、商、周的老板们,要想办法跟天产生点关系,比如这样: 天子的命令就是老天的命令,不服不行,这种企业文化就是「天命观”。 那为啥夏、商、周还会更替呢?老天看心情换儿子玩?因为有的天子缺德,比如商纣王暴政。天子要顺应民心,让老百姓舒坦,这叫「以德保民」。这样才配拥有天命,朝代才能长久发展,据说周朝用的就是这套。 二、公司制度:百家争鸣 富不过三代,公司很快进入混乱阶段。 公司这么乱,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思想已经跑偏。比如大区经理诸侯,不听老板周天子的话,大家打来打去,不讲礼法,搞得民不聊生。 于是冒出来很多运营专家出谋划策,史称「百家争鸣」,其中有四大专家很有名: 他们四家代表了公司里常见的四大派: 和事佬派儒家,核心是仁爱。孔子说,公司要想好,要尊重领导;领导也要顺应民意,不要暴政。 摸鱼派道家,核心是道,管理上提倡无为而治。老子说,领导管理要放松,别过分干预,员工自己会做好。 无私派墨家,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说,不要老打架,多支持科技创新,要扁平化管理,领导员工都要互相关爱。 鸡血派法家,核心是以法治国。法家说,要用制度管理公司,想打胜仗要有奖励制度,想内部稳定要用法律约束,条条框框要定好。 这四位专家竞争上岗,都在想办法让老板听自己的。最后是法家上了位,代表人李斯当了秦国职业经理人,帮着秦始皇收购兼并六国,把大秦干成了垄断企业。 三、轮番上阵:儒&释&道 大秦集团没坚持多久,就被自家富二代败光了,很快又被草根公务员出身的刘邦取代。刘邦建立了大汉集团,保留了法家的这一套管理制度,比如郡县制、法治啥的。 之后两千多年,以法家为底子,儒、释、道三家踩着法家轮番上阵,占据公司的主流文化。 看明白了吧,大秦以后的朝代,玩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玩剩下的。 接下来,咱们就按顺序,从汉到明清捋一遍。 首先是大汉集团,矮穷矬逆袭成高富帅的模范企业,完成了一次从道家到儒家的转变: 然后大汉「啪唧」一声,又碎了,碎成一地分公司,就是你熟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段时间大家谈政治就变色,于是开始玩清谈。清谈类似公司例会,讨论出的产品就是: 聊的主题是:世界是咋来的?有没有造物主?有人说有,有人说无,然后大家就撕起来了。 玄学包罗万象,主要成分是道家。从魏晋到隋唐,道家都比较牛,同时还有佛教佛学;儒家混得不太好…… 一直到了宋朝集团,大家觉得还是儒家的管理方式好,比如尊重领导、孝顺父母等,对社会和谐有好处。 于是儒家又复兴了,升级成了新儒学:理学。 理学的核心就是天理,你可以理解成自然规律,啥都有规律。 其实天理研究的也是世界咋回事。这就要找到规律,要去格物致知。 这就是程朱理学,其中左边这三位大 V 贡献最大。 讲完理学,基本到头了。从宋到明清,主流企业文化都是理学。 不过在中间明朝,插播了一条: 阳明心学 简单地讲,王阳明觉得人都有良知,都善良,遇到啥事,良心怎么想的,人就怎么做。 比如看到一个人摔倒了,你扶还是不扶? 根据王阳明的说法,遇到别人有困难,良知的第一反应是帮别人,所以听良知的快行动!扶他! 这大概就是「知行合一」。 据说理学和心学都算儒学的分支。 好了,咱们中国哲学史就简单总结到这里,中华文明这家公司,一路经历了很多分分合合,从百家争鸣的孔子、老子、墨子,到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这一大票哲学家,你看他们想得多好!
2021年06月06日
34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1-06-06
优秀「抬杠运动员」王阳明
七、优秀「抬杠运动员」王阳明 我们上一章讲了程朱理学,虽然朱熹钻研理学的目的之一是强国,然而,该来的总会来…… 病恹恹的大宋,还是被蒙古人给打飞了! 蒙古人骑着马儿嗒嗒赶来,还没学俩汉字,然后就被一个放牛娃干掉了: 元朝活了一百年不到,玩的都是宋朝玩剩下的,所以哲学上没什么好讲的。 于是乎,大明王朝来了。 大明王朝玩什么? 玩程朱理学,而且大玩特玩。 不仅把相关书籍设为员工的必读书目,还把程朱理学设为考生必考科目: 但突然有一天,有个人跳出来喊了一嗓子: 这个家伙就叫王守仁,一般大家叫他王阳明。 提到王阳明,相信大家就会想到一门特牛的学问: 你可能不知道,王阳明其实是个优秀的杠精,一生致力于抬杠,跟爹杠,跟老师杠,甚至跟自然规律杠,更厉害的是,他的心学也是杠出来的! 我们现在就来认识一下: 明朝优秀抬杠运动员—— 王阳明 一、见啥杠啥! 话说当时浙江片区,有户富贵人家姓王,老王的老婆怀孕了,但怀胎十个月没生、十一个月没生……十四个月…… 眼见老婆肚皮要撑破,丫死活不出来! 就在众人惆怅时,老王的母亲做了个超级厉害的梦: 一个神仙脚踩七色祥云,给她送来一个大胖小子。 在神力的加持下,小王同学终于呱呱坠地。 一般人十月怀胎,但人家愣是死磕了十四个月, 这是他在跟他妈抬杠吗? 错了! 看到没,这一出生,杠精气质就拿捏得死死的。随着年纪的增长,王阳明的杠精气质越来越显山露水! 王阳明十几岁时,就杠了语文老师一脸: 看到没,他不是一个没有想法的平凡杠精,除了有挑战世俗的勇气,还很讲究格局。 尽管小王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圣人,但奈何一时实现不了,于是他便去参加科考,结果名落孙山…… 他的状元爸爸安慰他: 这一杠不仅杠得意想不到,还杠到了灵魂深处。 总之,天生杠精的小王,不是在抬杠的路上,就是在寻找杠点的路上…… 二、搞不定的知识点 王阳明打小读的就是程朱理学,是朱熹的铁杆粉丝。 朱熹的目标是教大家成为圣人,而王阳明的人生目标呢? 成为圣人! 所以说,世界上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活成对方期待的样子。 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朱熹说过:格物致知。 简单来说,就是面对一件事物,要格它,不仅要格出事物背后的道理,更应该格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于是乎,王阳明决定格尽万物,格啥呢? 小王看到自家院子里的竹子又绿又长,值得一格。 说格就格,小王坐在竹子前面,不吃不喝,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格竹之旅: 七天后王阳明什么都没格出来不说,还把自己格倒了! 于是他开始琢磨,是自己智商不够,还是姿势不对? 这就是守仁格竹的故事。 从此以后,小王就开始怀疑,格物这事儿究竟靠不靠谱? 所以一有时间,他就要格上一格,直到他自己被革! 明朝太监刘瑾,听说过吧?当时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有个公务员得罪了他,结果被丢进了大牢。 小王同学靠着一身正气和大无畏的杠气,跳出来就对刘瑾一顿批: 刘瑾发飙了,结果很糟糕,小王被贬到贵州山区一个叫龙场的地方当驿站管理员。 当时的贵州荒凉偏僻,条件十分艰苦。 苦到啥程度呢? 小王没有住的地方,只好窝在一个山洞里,他还给山洞起名为:阳明小洞天! 在这里王阳明继续摸鱼格物,但始终没格出个一二三来……直到有个人在他面前归西了: 这件事深深震撼了王阳明的心灵,于是他做了一副棺材,每天躺在里面,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 终于有天晚上,王阳明突然诈尸顿悟了! 他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总会格物失败,不是姿势不对,也不是智商不够—— 顺带地,王阳明还悟出新学问: 心学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也没想到,为了成为圣人,有朝一日竟然不得不杠自己的偶像。 那怎么杠的呢? 三、要杠得有理有据 一个优秀的杠精,不能胡搅蛮缠,不能瞎杠,要杠得有理有据,杠出实锤来! 尤其面对偶像时,要表现得更优秀一些! 要杠朱熹,得先找到朱熹理学的 bug。 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天理,天理就是万事万物运转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 比如仁、义、礼、智、信等好的品德。 朱熹认为,生而为人,就要懂理,要懂天理就要不断格物。 朱熹格物的例子记得吧? 朱熹看熊孩子玩耍,格出时间不等人,要珍惜时间。 还有人因为亲人去世,格出要孝顺父母。 所以说不管格出要懂得珍惜光阴,还是要孝顺父母,从不懂到懂—— 只有每天这样动动脑,才能成为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人儿。 也就是说,天理是理性思考出来的! 王阳明跳出来就开杠: 这是什么意思? 小王认为: 朱熹之所以格出要珍惜光阴,是因为朱老师老了,感受到时光的重要性。 让一个年轻小伙格一下,他能格出时光有多重要吗? 这种敬畏心和时间珍贵的感受从哪里来? 从心里来! 同样的道理,仁、义、礼、智、信这些天理,也在我们内心。 王阳明还举了个风骚的例子: 如果你看不见它,那么这朵花啥也不是。 只有你看见了它,才会打心底觉得,哎呀呀,花花好美啊!我也要花花! 所以说感受万事万物,并让我们做出行动的,是我们的内心,王阳明总结说: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生万物。 这就叫心即理! 王阳明虽然觉得朱熹的说法有点儿毛病,但他的初心没变:研究如何成为圣人。 既然人心就是天理,那大家就都是圣人,是不是啥也不用做了呢? 但王阳明说,要想成为圣人,大家不仅要做, 什么叫知行合一呢? 王阳明有个学生,家里穷,但一心想孝顺父母。咋孝顺呢?考状元升官发财呗!于是这个学生疯狂读书,结果疯着疯着就病倒了! 就算病倒了,他还在豁了命地读书。 这时候王阳明就跳出来教育学生: 哎呀呀,这位同学,你有好好听我上课吗? 你这分明是知行不合一啊! 想孝顺父母,就要去做孝顺事。 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还有个学生,他在读王阳明心学时,搞不懂知行合是啥意思,于是这名学生跑去请教王阳明: 知道自己不知道,就立马行动跑来问,这就叫知行合一。 我们再举个身边的例子: 如果马路上有大爷大妈摔倒,我们本能的想法一般是: 错了! 抛开碰瓷这事儿不考虑,本能的第一感觉和动作应该是这样: 内心本能地想扶,是「知”; 到真的动手去扶,是「行”。 总之,我们想做什么,其实都是内心决定的,所以想做就做,如果是对的事情,知道了却不做就是耍流氓,说白了就是: 这就叫知行合一! 相信这时候,就有其他杠精坐不住了: 良知是啥?能吃不?良知是仁、义、礼、智、信,是内心美好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 虽然有良心,但人难免要遭到社会的污染,比如见钱眼开,欺软怕硬: 但我们有良心,它能分辨善恶。 所以在做一件事之前,先问问自己的良心这事儿是善是恶。 是善就去做,是恶就不做。 用良心约束自己的行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来自陆九渊的说法,经过他自己的补充,成了完整的心学体系。 朱熹和陆九渊曾就心和理的关系进行过辩论,史称「朱陆之辩”。 王阳明心学强调追求心灵的自由良善,打破程朱理学的束缚。 这明显不利于专制统治者管理百姓,所以很不受他们待见。 比如最牛宰相张居正,他也是心学的粉丝,但心学不利于政权稳定,于是他只能下令禁止心学传播。 这就是知行不合一的典型例子。 俗话说此山不开他山开,心学在民间还挺受欢迎的,有人为了追求心灵自由,就先让身体自由,直接在大街上裸奔了! 但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心学也没冒出什么火花。 好了,王阳明心学就讲到这里。
2021年06月06日
40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1-06-06
朱熹原来是「招黑体质」!
六、朱熹原来是「招黑体质」! 上一章我们讲到,为了复兴儒学,北宋五子轮流上阵,搞出了声势和名堂,但还差临门一脚…… 然后突然出事了:东北的金人南下,打翻大宋,还把整个皇室打包带走了! 这事儿叫作「靖康之变」,也是北宋的灭顶之灾。 眼见老赵家的宋朝要完蛋,好在还有一个在外流浪的希望: 赵构 如果说皇位是份考卷,那让赵构没想到的是,最后决定分数的竟然是道送分题。 然后赵构大旗一扯,又把大宋给续上了,这就是南宋。 怎么形容南宋呢?很弱,特别弱!但是很有钱! 于是南宋的日常就是: 而就在南宋刚建立不久,现在的福建片区发生了一件奇事。 在一个叫尤溪的地方,有两座大山,叫文山和公山,突然有一天晚上,这两座山齐刷刷着火了! 第二天一早,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他爹望着远处的大山,想到了昨晚的熊熊大火…… 看到没,但凡是厉害的人,什么孔子、老子、孙猴子,出生时都自带奇特经历。 所以,要想知道自己以后厉不厉害,先去问下你爸妈,自己出生时奇不奇特。 朱熹不仅出生时间奇特,长相也有点儿奇特。他脸上七颗大麻子排排坐,仔细一瞅,哎呀!北斗七星! 这个自带喜火和北斗七星的男人,注定要成为历史的珍宝。 但同时,他也活成了历史的黑料! 那么问题来了,朱熹究竟干了什么?为何会黑料一大堆? 等你了解完朱熹,你就会发现,朱熹原来是「招黑体质」! 一、愤青养成记 朱熹自带光环出生,智商就不用说了,从小读书读得哇哇棒! 十九岁时轻松考取进士。 然后就被分配到老家福建去当官,在那里朱熹遇到两件事: 1. 收不到税 当时很多人出家当和尚。这些人当了和尚不仅不用交税,老百姓还得养着他们。 2.百姓不文明 当地人不讲文明和礼貌,动不动就打打杀杀,而且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抢姑娘。 生而为人,就问脸呢? 当时的朱熹在官场上看到了各种贪污腐败、用权杀人的丑恶行为。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愤青,眼见当时国家很弱小、百姓不文明,朱熹坐不住了: 打小就接受过北宋五子思想洗礼的朱熹意识到,问题还是出在思想上。只要儒家思想占 C 位,这些问题就都能轻松解决! 于是朱熹接过北宋五子的事业,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复兴儒学。 思想上的问题,还得靠思想解决。 二、朱熹是怎么想的? 朱熹的思想理论主要有三点: 1.天理论 天理是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一种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那我再问你,母鸡为什么下蛋?苹果为什么砸人?狼为什么要吃羊?人为什么会死?这些都是谁定的? 子曰:要相信科学,没有神仙! 朱熹认为这些都是天理定的,天理就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 所以这个世界能存在和运转,靠的就是天理。 那么问题来了,朱熹为什么要讲天理呢? 当时许多人认为:人有轮回,有来生,这辈子过得不好没关系,好好修行,下辈子就能过得很幸福。 为了下辈子的幸福,很多人就牺牲这辈子出家修行了! 但朱熹用天理告诉大家了:朋友们啊,人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没法改变,还想有下辈子? 既然没有下辈子,那苦哈哈地修行什么啊!不如在这辈子玩命死磕,好好享受花花草草、莺莺燕燕、吃吃喝喝…… 这就把大家拉回现实生活。 这样一来,大家不再出家,该种地种地,该交税交税,再努力一把,国家就能变强大。 你以为拉回现实就完了?别走,朱熹还要教大家做人! 怎么做呢?朱熹说了: 三纲五常也是天理。 三纲就是:臣民要听老板的话,儿女要听爸爸的话,老婆要听丈夫的话。 五常就是指仁、义、礼、智、信。 朱熹这样一说,三纲五常就成了日常行为铁则。 其效果相当于: 这不仅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还进一步强化了家庭秩序。 这一点被后世批得体无完肤,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朱熹这样说的目的很简单: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内部不能先乱套。 总之,朱熹用天理告诉大家:没啥事就待在家,种地生娃养爹妈。 2.人性论 世上有好人和坏人,那好人咋来的?坏人又是咋来的? 朱熹继承张载的思想,认为人性主要靠俩因素决定: 什么是天命之性? 话说咱们一生下来,除了自带五官四肢,还带了一样东西:美德,就是仁、义、礼、智、信。 这些美德,就叫天命之性。 这些天性在哪儿呢?都在我们的心里。 但是!出来混社会,迟早要受到社会的毒打,纯洁的心灵不小心就会被污染,比如学会嫉妒、攀比、贪婪啥的。 所以朱熹的意思很简单,人性本来是向善的,但也会大大地变坏。 什么是气质之性? 还记得张载讲的气本论吗?他觉得世界就是气,但这气不简单,跟水一样,还要分个清和浊。 朱熹觉得这个说法很对,还补充说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每个人出生时,气都不一样: 朱熹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究竟想说点啥呢? 我们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 朱熹也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他用人性论告诉大家:你看我们天生都有仁、义、礼、智、信,是吧?所以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人生在世,很多事不是你说了算,社会环境和气质之性都会影响你,让你不能成为圣人! 那怎么办呢? 3. 格物致知 我们前面还讲了天理论,但作为一个凡人,怎么认识天理呢? 大家还记得二程中的弟弟程颐吗? 他就提出了一个方法: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我们之前讲了,就是面对一个事物,要盘它,要搞清楚它的原理。 朱熹觉得这个方法很棒!棒在哪里呢? 它可以解决另一个问题: 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不仅是为了明理,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圣人。 据说朱熹老了后,有一天在学校溜达,看见一群熊孩子玩得很开心,然后他就想: 他再看看自己,发现青春一转眼就不见,现在年老脑衰,但学问还没搞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所以对待时间,就要像对待爱人一般: 朱熹这一格,还格出一首诗: 劝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再来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 人生在世,总有很多不如意。 这时候我们就要思考: 一思考,总要思考点什么出来: 你看,这就格出了孝心。 所以面对一样事物,我们不仅要思考事物背后的知识,最后还要落实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上。 但是朱熹还说了:格物这事儿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所以说要不断格。今天搞明白一件事,明天搞清楚一件事,久而久之,就能修炼成圣人。 这就是朱熹的主要思想理论。 来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点听起来很高深,其实讲的事儿很简单。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吗?朱熹之所以提出理学,其实就是想通过儒家思想,来稳定国家秩序。只有内部稳定、思想统一,国家实力才能增强。 朱熹的思想理论,主要继承了北宋五子,尤其是程颢、程颐的思想,然后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所以后世一般称之为「程朱理学”。 然而朱熹这样一个为国操碎了心的人,结果黑料满天飞。所以真相是什么呢? 三、朱熹的黑料打哪儿来? 这跟南宋的官斗有关。随着朱熹在学术圈的名头越来越大,他成功引起了皇帝宋宁宗的注意。 于是朱熹升职成宁宗的老师。但朱熹这人,自己讲理学,还要认死理,严格刻板得很,经常对宁宗进行批评教育: 皇帝不要面子的吗!宁宗死活受不了了,于是让朱熹回家养老去了。 可这师徒俩的恩怨,又被扯到了官场上! 韩侂胄相信,对手的朋友就是敌人,于是指使小弟玩命黑朱熹,从学术文化到生活作风,怎么来劲怎么黑! 所以说要想攻击一个人,最好攻击他的偶像! 所以朱熹的很多黑料都是造谣。我们简单来给朱熹辟个谣: 朱熹当时虽然当了官,但因为他学生众多,还要养学生,所以穷得只吃得起糙米。 朱熹主张「正君心」,儒生要帮助皇帝培育德行。所以在当皇帝的老师的时候,朱熹经常大胆进言——结果这成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证据。 除了韩侂胄为黑而黑,后来有人解读朱熹思想时,也产生误解,莫名其妙黑他一把! 这句话大家都熟悉: 存天理,灭人欲! 一般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欲望不能有,要砍掉灭掉! 但是,这句话并不是朱熹说的,而是后来的人把朱熹的意思极端化了。 朱熹对天理和人欲的真实理解应该是这样: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吃饱,这叫天理;吃山珍海味、铺张浪费,这叫人欲。 看到没,朱熹其实是个环保人士!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夫妻,这叫天理;左拥右抱娶一大堆老婆,这叫人欲。 不得不说朱熹真是替单身狗们操碎了心…… 最后来唠两句程朱理学的影响。 因为理学有利于管理老百姓,所以统治者们都喜欢这套玩法,之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是这样。逐渐地,儒学也恢复了原来的正统地位。 好了,关于宋代理学,就先讲到这里!
2021年06月06日
51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1-06-06
北宋五子的理学:新款儒学上市
五、北宋五子的理学:新款儒学上市 咱们聊完了魏晋玄学,魏晋之后是啥?没错!就是中国历史开始波动上扬并进入牛市的阶段: 中国哲学到了大唐,没啥大的发展,流行道家道教,后期还有佛教,反倒是儒家没那么显眼。 为啥流行「道」? 这事儿其实很好理解,唐朝皇室都姓李,据说有鲜卑血统,他们怕别人不服,得给自己找姓氏依托。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多种方术、巫术和鬼神信仰,在东汉末年形成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 啥叫找姓氏依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找一个神一样的老子。 所以唐朝那会儿,道家道教很流行,都是唐朝皇帝认祖宗认出来的…… 儒家这么大 IP,说扔就扔?老子是高兴了,孔子、孟子怎么想?二混子怎么想?至少儒家的粉丝不太高兴…… 在唐朝,儒家变成了小透明,地位不如别人,于是有批文化人搞起了儒学复兴,其中最有文化的带头大哥就是韩愈。 韩愈,文言文《师说》的作者。想起来了吗? 他还是历史著名男团唐宋八大家的一员,可以说是唐朝网红,可以叫他「韩红」。 韩愈对本章的最大贡献是:打响了儒学复兴的第一枪。 到了中晚唐,人们活得既养生又任性,一个不爽就去炼丹修仙,再不爽就剃光头出家。大伙儿不搞生产,严重影响了国家 GDP。 韩愈觉得,这很不儒家。仁义、孝道这些好东西,不能丢光。 于是韩愈振臂一呼:你们要过儒家的生活。 韩愈为了让人们信自己的话,发明了个重要的东西:道统。 简单说就是,儒学的传承家谱,长这样: 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一个接一个,把儒学传了下去。 传到孟子就断了,直到咱们唐朝才续上。问题来了,续上孟子这杯真传的是谁呢? 韩愈说: 从此儒家学问有了正经谱系。 以前道家的粉丝喜欢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儒家粉丝也不好反驳,但有了韩愈的道统,这种尴尬就正好解决了。 韩愈吼了一嗓子,想带着儒学回归初心,但他没想到,自己最大的作用也仅限于这一嗓子。 儒学真正的复兴,从北宋开始,而且要靠五位壮士。他们就是传说中的 不认识不要紧,他们是本章的主角,下面会一一介绍。总之,这哥儿几个在儒学的海洋里「兴风作浪」,为儒学复兴出了新款式: 理学 没错,就是「程朱理学」的「理学」。其中「程」,指的就是上面的程颢、程颐两兄弟。 这五位壮士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一、太极宗师周敦颐 周敦颐,北宋著名「白莲花爱好者」。前面的韩愈写了篇文言文折磨你的高中生活,而这位周老师悄悄写的《爱莲说》,早就在初中的全文背诵篇目里等着你了。 周敦颐生平没啥好讲的,基层员工一个,但在学问方面很出名:他算是理学的大爷级人物。 周老师的学说大概是这样的: 长久以来,老百姓的生活又累又穷,穷到没文化,往上数三代都是文盲,日子也嗷嗷苦。于是,有些人过来安慰大家说: 什么?世界是假的?这话周敦颐是不同意的,他站出来喊了一嗓子: 为了证明这一嗓子不是忽悠人,周老师从怀里掏出一张图,叫《太极图》,长这样: 你看啊,倒是看啊…… 看懂算我输! 这张图,其实回答的是一个终极问题: 世界是咋来的? 如果咱们把物理学搁一块儿看,这事儿可能就好理解了。咱们回到上图: 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啥都没有,没有麻辣烫、螺蛳粉,没有星辰大海。 周老师说,只有一个叫太极的东西,就是他画的第一个圈。 太极是宇宙的初始状态,但看不见摸不着,每天就到处浪。 混子哥画成这样,是方便你理解,记住太极是无形的,但真实存在。 有一天浪够了,它就炸了。 炸出两个东西,就是上面《太极图》里的阴和阳。这个有点儿复杂,你先甭管它们具体是啥,你就想象这是两只可爱的小猪,它们循环不息,动如疯猪,静若痴呆。 两只小猪动着动着,会撞在一起,撞出一桌东西,其中有回锅肉、毛血旺、烤腰子和红烧大排…… 这一桌东西也会运动,继续撞出更多玩意儿。周老师在图里做了个总结,他说这一桌拢共五种东西: 眼熟吧,刚讲的就是阴阳五行。这还没完呢。 五行接着撞,接着生,生出人类和万物。 周老师说,世界就是这么来的,都是真的,那些说四大皆空、世界虚假的人,都是扯淡。还是儒家好,大家清醒一点儿! 周敦颐是想借着《太极图》复兴儒家的,不过问题来了,太极怎么感觉像是道家的呢? 是有点儿关系,但这里的五行,主要对应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这是儒家的。 混子哥要恭喜你,一不小心搞懂了宇宙大爆炸……的一部分…… 不信你品品,宇宙里有个点,炸了,炸出时间和空间,然后产生了星辰日月、地球、人类等。 是不是和理学挺像的?周敦颐要是再坚持活千八百年,没准儿能得诺贝尔奖! 二、守望先锋邵雍 第二位理学大咖,叫邵雍,人缘特别好,是北宋交际小能手。 人缘好到啥程度呢? 在北宋五子里,邵雍年纪最大,其余四个都是他的朋友。他在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有个当过宰相的朋友,叫司马光,就是从前砸缸的那个,据说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送过邵雍一份礼物: 没错,送了几亩地和几间房子。邵雍给他的房子取名:安乐窝。 邵雍的粉丝也很多,他每天都会出门遛弯儿,他的粉丝就沿路盖房子,让他累了可以休息。这些房子叫行窝。 人缘好吧!这可能都是邵雍一点点攒出来的。毕竟他最大的优点是:会安慰人。 比如总有人说,万般皆苦啊,人间不值得,还是等着下辈子投胎做富二代吧。 邵雍就觉得,没有苦不苦的,你觉得别人苦就苦,你以为你谁,黄连吗? 请看这只乌龟,在你眼里,它走得慢,天天趴在那儿,很无聊很苦吧? 但你如果变成一只乌龟,站在龟龟的角度看,你会发现,这是它的生活方式,很自在。 所以说你觉得它苦,那是你的主观视角,咱们看世界要客观,站在别人的角度看, 这就是邵雍的观物。 三、闷骚表叔张载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认为二程的学问更高明,所以虚心求教。他们算是师生关系。 张载就是这么个怪叔叔,他还特喜欢听驴叫,典型的闷骚男。 张载本来不想搞学术,他年轻的时候立志当兵哥哥。他跑去范仲淹那儿应聘,范总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范仲淹送了本《中庸》给张载,让他回去多读书,从此也开启了张载的学术生涯。 张载读书很杂,从儒家读到佛家、道家,还经常坐在虎皮上给人讲《周易》,台下观众很多。 有一天,两个表侄子程颢和程颐来看他,聊了一晚上,张载感觉智商被碾压了。于是第二天他撤了虎皮,跟粉丝说: 就这样,表叔侄变成了师生关系。 当然这事儿是后人说的,他们不是实际的师生关系,二程可能出于对长辈的尊重,不承认这点。 张载也虚心好学,跟自己表侄子学了很多。后期他从怪叔叔变身成熟大叔,他的学说也成熟了,于是推出成名专辑: 气本论 啥玩意儿?其实张载是回答了一个问题:世界是个啥东西? 他说世界是气: 其实张载是接了周敦颐的梗,周老师回答了世界咋来的,张载回答了世界是个啥。 两人打了个完美配合,从此理学有了完整的世界观,恭喜恭喜…… 气本论没听过?不要紧,混子哥再帮你补充个小知识点。有一句话是做人的终极准则,听过吗? 混子哥说的,是做圣人的准则: 意思是说,想当圣人吗?朋友!先为世界和平做贡献吧! 这几句关于做圣人的终极准则,就是张载立的,格局够大吧?其中有个点需要注意,这里的「往圣」说的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所以张载搞的也是儒学。 四、北宋海尔兄弟程颢、程颐 终于讲到这兄弟俩了。二程集智慧与智慧于一身,在理学圈是妥妥的绝代双骄,堪称北宋版的海尔兄弟。 不过二程的性格差异挺大,一套 DNA,两套操作系统: 哥哥程颢,天才神童,亲切活泼,气质型学霸; 弟弟程颐,高冷型男,踏实稳重,严谨型学霸。 他们的妈妈也看出哥儿俩天分有差异。她觉得哥哥大程子更适合当官,还暖心地做了个预言: 你猜怎么着?预言成真了,哥哥程颢中了进士。当年考官、考生阵容都很强大,考官范仲淹,同届中榜的有苏轼、苏辙、曾巩和张载。而弟弟程颐落榜了,以后也不考了。 据说程颐是想给母亲面子,瞧瞧,多老实、孝顺的孩子呀! 先说哥哥程颢吧,他属于那种身边的温柔大叔,好人卡收集者,从来没见他跟谁翻过脸。他的智商、情商、逆商都很高,简称「三高」。 他连批评人,都是和风细雨地讲道理,说得你心服口服。 比如他当高级公务员的时候,正赶上王安石变法。程颢是反对派,站在司马光的阵营里批评王安石。 王安石是个江西辣汉子,脾气火暴,敢反对他的人,下场就像南昌米粉,凉拌了。唯独程颢反对他,他会觉得在理,不会发脾气。 程颢就是这么一个能把讲理这件事儿做到人见人爱、童叟无欺的人。 据说程颢面子很大,可能是唯一能说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人。要不是他死得早,北宋历史可能要重写。 再来看弟弟程颐,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程颐在用他的一生总结一个字:严! 哥哥程颢其实也很严,但那是逗哏式的严,跟混子哥有的一拼。比如他有个学生喜欢掉书袋,开口先引经据典,程颢见了随口说了句: 司马光读不懂《中庸》的一句话,跑来请教程颢。程颢笑了笑说: 但这种玩笑话,程颐骨子里是接受不了的。他对学生很严厉,他带的俩研究生,怕打扰他睡觉,下雪天就在门口杵着,雪都没到屁股了。程颐睡醒了幽幽地来了句: 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颐还很严肃,严肃到啥程度呢?他一辈子不开玩笑,还不喜欢别人开玩笑,板了一辈子脸,江湖人称「北宋天花板」。 邵雍临终之前,跟他开玩笑: 程颐听了是有点儿不开心的,都啥时候了,咱们不应该聊点严肃哲学吗?咋还跟我开玩笑呢? 够严肃吧?程颐还很严谨,因此还跟美食博主苏东坡闹过矛盾。 有一次赶上国家祭奠仪式,祭祀活动结束后该吃饭了,作为仪式主持人的程颐就在吃肉问题上跟苏东坡撕了起来。 苏东坡无肉不欢啊,当场就急了,喊了一嗓子:吃肉的站我这边。于是现场瞬间分成了两拨人: 你看就因为要不要吃肉,程颐和苏东坡结了梁子。 这也从侧面说明,邵雍说的可能是对的,程颐的性格可能有点儿过于狭隘了。 性格特点也反映在他们的学问上。这哥儿俩的学术成就要放在一起看,因为联系还挺紧密: 大程子活泼讲理,提出了一个概念: 天理 啥是天理? 你可以理解成自然规律、科学知识等,比如: 程颢觉得所有东西都有道理。人用两条腿走路,傻狍子用四条腿,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这些都是天理。 程颢还做了个调皮的比喻: 天和地就像左边这磨盘,万物就在中间被碾压。 天地碾压出很多东西,有高富帅、矮穷矬,有正义大侠客,也有邪恶小怪兽,还有动物、垃圾等万事万物。 所以你看吧,世界上有善有恶,而且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一般的生物不会分辨善恶,但人就不一样了,能分清善恶。所以作为人,就要扬善去恶,这是不是很儒家? 「天理」最早出自儒家的《礼记》,而程颢让「天理」这个词成了哲学概念。 于是周敦颐的太极、邵雍的观物、张载的气本论,到了程颢这里,统统都是天理,全场都是天理。 如果说哥哥程颢喊了句口号,告诉你所有考题都有标准答案,那么弟弟程颐的贡献就是告诉你解题方法! 找到天理的方法就是: 「格物」是儒家的说法,各种解释都有,程颐的解释大概是,想搞透一个知识点,你得有「偷窥癖」,你得具备「刨祖坟精神」和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等优秀气质。 面对知识,就两个字: 盘它! 把一个东西往死里研究,让它露出最本质的原理,就获得知识了。 这大概就是格物致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看到一个铁盒子有四个轮子,它长这样: 你想弄明白这是啥,有啥用,为啥能在路上跑,两个眼睛为啥发光,背后原理是啥…… 这么多问题需要答案,你就得格它,想尽一切办法格它。比如盯着看,盯到它心里发毛。 还没弄明白,那就拆了它。 拆完后,你还可以砸它、揉它、锤它…… 可能你要拆到只剩分子、原子啥的,直到你把这个东西搞明白,把知识搞到手。 这算格物的基本操作。每天格一物,天天有进步,离天理也就更近一步。 格完了要干什么?程颐觉得格物就像上厕所,不格干净不罢休,还要目的性强。 格到了知识,就要做圣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北宋五子就讲到这里吧,最后总结一下: 当然咱们这章提到的,是他们理学思想的核心,还有很多没讲到的内容也很有意思。 理学成功地把儒学带到新高度,他们的思想不一定绝对正确,但对咱们理解当时的文化很有意义。
2021年06月06日
49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